【博论】老百姓反感"摆官架子"

2018-07-24

  思想意识如何,必有其外部表征。正如纨绔子弟大多比较骄纵,而教养良好的人更懂得自尊和自爱一样,一个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准,特别是随着职务提升、岗位变化,也大多会反映在日常言行之中。有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也有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其中,最让老百姓反感的是“摆官架子”。

 

  领导干部的言行因其职业属性而有一定特点,这不难理解。这就好比军人应该衣冠整齐,教师应该行为文明,领导干部说话办事通常表现为谨慎稳重,不能满嘴“跑火车”,举止轻浮更是大忌。但,谨慎不是凡人不睬,稳重不是傲岸不群。用老百姓的话说,端着“架子”,令人生厌。

 

  有人说,“官架子”纯属个人行事风格,不算什么毛病,有“架子”的干部未必坏,而看上去和颜悦色的未必就好。知人论世,当然不可简单化,这没问题。要说的是,从干部的思想作风来看,有意或无意端“架子”、摆“架子”,不会无缘无故。还是那句话,“架子”是表象,反映的是内心。

 

  细细想来,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很多是从言行举止出现细微变化开始的,并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那些因为职务提升而自我膨胀的人,待人接物往往颐指气使,说话“嗯嗯啊啊”地装腔作势。那些执掌权柄而忘乎所以的人,往往专横跋扈、唯我独尊,根本不屑听取别人的意见,张嘴就是“这事我说了算!”那些官僚习气严重的人,往往特别在意接待规格、职级待遇,衣食住行讲排场、摆阔气,酒要特供,车要豪华,个人面子比天还大。那些被身边人的奉承和恭维包围的人,往往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一天到晚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即便是善于表演和伪装的“两面人”,骨子里向往和追求的也还是高人一等、俯瞰众生、众人慑服,区别仅仅是出于“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考虑而不得不“忍一忍”。

 

  “摆官架子”的民间说法,很形象。“架子”之有无,与怎么看待“官”密不可分。“架子”,说到底,是对身份的一种认知。“摆架子”无非是认为自己属于高贵群体,“我们不一样”:职务高,地位高,智商高,能力高,成就高,理当被众人捧着,理当拥有特权,甚至理当享有“刑不上大夫”的豁免权。姑且不论其能力、水平是不是真的“高”,单说那种“理当与众不同”的思想念头,实质就是官本位意识阴魂不散。信奉“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意无意地强化官与民、上与下、贵与贱的身份差别,拒老百姓于千里之外——这样的干部,怎么能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又怎么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从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史看,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也是最不能丢的“根和魂”还是党群、干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是革命战争年代残酷环境下用生命淬炼出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必须警告某些领导干部,那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讲排场、摆阔气、养尊处优的官场文化,当官做老爷、“官不大,派头不小”的恶俗之气,对党的形象、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杀伤力甚大。或许有人说,大不了就是“好摆个架子”,用不着小题大做。这是完全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党群关系亲疏,干群关系远近,始终关乎“你是谁”“代表谁”,关乎人心向背。这,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大政治”。

 

  对领导干部来说,平易近人,谦和亲切,是平等意识、平民情怀、平常心态的外化。这当然不是一种“秀”,也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得见,什么事都得办”,工作还是要讲原则、讲规矩、讲程序。这里要表达的是,党的干部应该明白,不论地位怎样显赫,都是职务行为;不论手中权力多大,都是人民赋予;不论职务级别多高,退下来后还是普通百姓。有一首歌唱得好:“谁对百姓亲,百姓都明白,谁为百姓好,百姓给谁爱。”迷恋和习惯于“摆官架子”,很容易摆丢了初心,最终也会被老百姓丢在一边。(米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