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07-31 来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出发,把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任务,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这反映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崇高的文化追求,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文化开放意识,努力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提升我国文化开放水平。
一、充分认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大意义
在全方位开放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开放,文化的力量才能更强大;也只有开放,文化的影响才能更广泛。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推动文化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强调要立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这次《决定》又专门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作出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从战略全局上指明了新形势下文化开放的目标方向,深刻揭示了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重大意义。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三十多年来,我们坚持对外开放,打开国门搞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说,没有对外开放,就没有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没有对外开放,也就没有当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现在,我国文化建设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正朝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实现这个目标,要求我们树立宽广的世界眼光,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坚定不移地走对外开放之路,在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中实现文化新跨越、创造文化新辉煌。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壮大本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们要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勇于面向世界,把对外开放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尽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战略选择。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伴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也更加关注中国文化。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广泛而深刻的文化效应,这为扩大中华文化影响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全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文化交流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机制,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与97个国家签订了800多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近千个国际文化组织和机构进行文化交往。对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拉近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灵距离,为促进文化相互借鉴、维护文化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加深的新形势,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全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体系,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的重要作用。
全面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必须加强总体规划和统筹协调,进一步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积极性。要把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结合起来,把组织双边交流与组织多边交流结合起来,把调动国内力量与借助国外力量结合起来,拓展广度、增进深度,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强大合力和整体效应。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和途径,构建人文交流机制,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各类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相应国际组织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发挥非公有制文化企业、文化非营利机构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支持海外侨胞积极开展中外人文交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参与面。文化交流重在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必须立足我国发展的战略全局,往深里做、往心里做。要探索把握文化交流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情况和国际社会的实际需要,抓住国外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抓住具有普遍感召力的话题,抓住最佳交流时机,精心策划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精心组织中国文化年、旅游年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努力取得更好效果、产生更大影响。
三、进一步改进对外宣传
现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做好新形势下对外宣传工作,对于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对于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国内舆论与国际舆论相互影响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的界限越来越难以划分,迫切要求我们在做好对内宣传的同时,进一步改进对外宣传、提高对外宣传水平。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理顺内宣和外宣体制,加快构建大外宣格局,更加深入地宣传我政策主张,更加有效地影响国际舆论,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国际舆论斗争,为我国改革建设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
改进对外宣传,必须适应国外受众需求的变化,着力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要坚持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贴近世界各国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把握规律、讲究艺术,以现代化和国际通用手段创新对外宣传方式,不断增强对外宣传的实际效果。要坚持“内外有别”“外外有别”,针对国外受众的不同需求,用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谈他们关注的话题,讲他们听得懂的语言,防止概念化、程式化,避免对内报道简单对外转化。对外宣传是面向世界、高度国际化的工作,必须善于借用外力外脑。要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下功夫做好国外知名媒体、机构组织和友好人士的工作,增进理解和信任,更好地借助他们的力量传播我们的声音。互联网具有天然落地、传播快捷、覆盖面广的特点,利用互联网开展对外宣传,可以突破传统外宣手段的局限。要适应外宣工作需要,提高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打造对外宣传新平台,拓展网络外宣新渠道,努力在国际网络舆论场上放大中国声音。
四、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深入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国际传播能力。
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坚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举、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着力打造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提高新闻信息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国际传播本土化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日益成为全球传媒业变革发展的重要趋势。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和国际传播规律,大力推进国际传播本土化,善于利用对象国的传播条件、人才资源和游戏规则,善于运用市场化、商业化等方式,“借船出海”“造船出海”,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手段实现海外广泛覆盖、有效传播。话语权决定主动权。谁的话语吸引力强、可信度高、影响力大,谁就能占据主导、赢得人心。要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五、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培育我国文化优势,维护我国文化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逆差逐步减少,文化出口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据统计,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由2003年的56亿美元,增至2012年的259亿美元,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则由9∶1降至1.9∶1。同时也要看到,对外文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仍然偏低,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仅占货物贸易出口额的1.26%,文化服务出口额仅占服务贸易出口额的2.55%。总体来说,对外文化贸易仍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是整个对外贸易的一块短板,与我们文明古国的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要求还不相称,与我们经济总量和贸易规模世界第二的地位还不相称。必须树立全球视野,加强战略谋划,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创新思路、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上水平上台阶。
文化贸易不同于一般货物和服务贸易,在于不仅获取经济效益,实际上也是在传播一个国家的价值追求、制度理念。发展对外文化贸易,首先要注重内容,突出产品和服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核。要深入提炼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着力提升当代中国文化的内涵,真正把那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要选好拳头产品,把优秀影视剧、图书作为文化贸易的前锋,加大推动力度,更好地带动其他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特别是文化航母,直接决定着该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体系中的地位。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政策措施,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尽快做大做强,鼓励其他领域大型国有企业积极参与文化出口,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不断壮大对外文化贸易的主力军,努力形成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的对外文化贸易新格局。文化的竞争力,既靠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也靠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充分运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表现形式,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结合起来,把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形成文化出口竞争新优势。要强化市场意识、营销意识,熟悉和掌握现代营销理念、市场规则,拓展文化出口的平台和渠道,着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入国外主流社会和主流人群。
六、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都以各自方式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都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吸收百家之精华,借鉴各种文化之所长,才能更好地促进本国文化发展;如果自我封闭、排斥外来,就会失去发展的活力,甚至走向消亡。中华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经久不衰。在日益开放的当今时代,更需要睁眼看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多种文明的对话和交流。要积极适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新趋势,着眼于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使中华文化不仅植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都有其发挥作用的条件。离开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文化的价值和作用也必然发生变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从我国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国外文化进行分析、鉴别,充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任何外来的优秀文化,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吸收借鉴国外文化,最重要的就是通过转化再造实现中国化。要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结合中国人民的接受习惯,对国外优秀文化进行有效转化再造,使之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七、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是对外开放,越要重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日益复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给我国文化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一刻也没有停止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加紧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互联网正在成为渗透反渗透斗争的主战场,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掌握的互联网先发优势、话语优势、技术优势,鼓吹所谓的“网络自由”,推行政治霸权、文化霸权、数字霸权,企图把他们的价值观无障碍地渗透到中国。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牢固树立文化安全观念,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积极应对和有效化解文化开放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冲击,更好地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现在,世界各国在谋求增强自身文化对外影响力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维护本国文化安全。一些西方国家在国际自由贸易中也提出“文化例外”原则,对本国文化实施特殊保护政策和制度。我们要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我国文化传统和实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着力构建国家文化安全体系。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理想、信念和原则,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巩固民族文化根基,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主体性。要增强防范意识,提高辨别能力,把好各种准入关口,筑牢思想防线,决不给腐朽思想文化提供传播空间和渠道。要切实管好用好互联网,积极占领和有效掌控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坚决抵御和遏制网上攻击渗透,维护健康、安全、顺畅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